在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中,辅助图形常被忽视,却恰恰是提升整体识别度和延展性的关键一环。很多企业设计团队在执行VI项目时,往往只盯着主标志、标准色、字体这些“显性元素”,忽略了辅助图形——它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品牌形象落地过程中最灵活也最容易失控的部分。
什么是VI辅助图形?
简单来说,VI辅助图形是指围绕主标志延伸出的一系列非核心但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图形符号或视觉组合。它可以是几何形状、线条纹理、抽象图案,也可以是基于品牌调性的插画风格元素。它的作用不是替代主标志,而是丰富视觉语言,在海报、包装、线上页面甚至员工工牌上形成统一而生动的视觉记忆点。比如某运动品牌的“波浪线”辅助图形,哪怕不出现Logo,也能让人立刻联想到品牌本身。

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团队对辅助图形的理解停留在“装饰层面”,导致设计流程混乱、落地效果参差不齐,最终影响品牌形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
为什么你的设计流程总是卡壳?
我们见过太多案例:市场部临时提出要加一个“节日限定版”的辅助图形,设计师熬夜改稿;部门之间沟通断层,导致不同渠道使用的版本差异巨大;更常见的是,新员工接手项目时完全不知道该用哪个版本——因为没人整理过规范文档。
这些问题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流程缺失。没有明确的需求输入机制、缺乏迭代反馈路径、缺少跨部门协同节点,让原本可以标准化的工作变成了反复试错的过程。尤其在快节奏的品牌传播环境中,这种低效直接拉低了整个团队的专业形象。
一套可落地的VI辅助图形设计流程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建立结构化的流程方法论:
-
需求分析阶段
不要上来就画图!先明确使用场景(如线下活动物料、电商详情页、办公用品等),再根据目标受众确定风格方向。建议邀请市场、产品、运营代表共同参与讨论,确保设计具备实用性。 -
草图与概念验证
设计师快速产出3-5个初步方案,通过内部评审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方向。此时重点不是细节打磨,而是判断是否契合品牌气质和应用场景。 -
跨部门审核机制
建立固定周期的敏捷评审会(比如每两周一次),由设计、法务、公关、销售等部门轮流参与,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如文化敏感性、版权问题)。避免后期才发现“这个不能用”。 -
素材归档与标准输出
所有通过审核的辅助图形必须录入统一素材库,并配套生成《视觉规范文档》,包括格式说明、最小使用尺寸、配色参考、禁止变形规则等。这是保障一致性最重要的一步。
常见陷阱及应对策略
很多团队以为“做了就好”,其实不然。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
一是沟通断层:设计完成后没人跟进落地执行,结果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造成视觉混乱。解决办法是设立专人负责对接,定期检查各渠道素材是否合规。
二是标准缺失:即便有文档,也容易因理解偏差产生误用。建议制作简明版“辅助图形使用指南”PDF,附带典型错误示例,发给所有相关岗位,降低认知门槛。
通过这套流程优化,不仅能缩短项目周期,还能显著减少返工成本。更重要的是,当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管理框架时,品牌的专业感自然浮现出来。
我们长期服务各类企业客户,在VI辅助图形的设计与落地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无论是初创品牌还是成熟集团,我们都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可持续的视觉管理体系。如果你也在为设计效率低、执行不一致而头疼,不妨试试把流程跑通——你会发现,改变往往始于一个小步骤。
17723342546


